工匠金句
用匠心守护土地,用创新点亮希望。
——栾冰
初见栾冰,是在沈阳秋实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:秋实农科)的科技示范区里,她蹲在一盆刚刚嫁接成活的黄瓜苗前,观察嫁接口,向工作人员讲解温湿度调控与基质水分控制的细节。很难想象,这位能精准说出农业参数的“土专家”,竟然是2005年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国际商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的海归。
从海归精英到田间地头的“跨界匠人”
201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,栾冰参与了日韩农业考察团。这让栾冰第一次触摸到现代农业的“科技脉搏”:无土栽培的生菜整齐划一,智能温室里的传感器实时传输数据,农民坐在办公室就能调配水肥。“原来农业不是‘面朝黄土背朝天’,它可以这么精准、这么有生命力!”那一刻,她萌生了投身现代农业的创业想法。
2014年,栾冰作出惊人决定,从北京来到新民,70%控股重组当时负债累累的沈阳秋实种苗有限公司。彼时,企业设备陈旧、技术落后,连年亏损。“别人都说我疯了,放着国际商务的高薪工作不要,偏要扎进‘土里刨食’的行当。”她笑着回忆,但眼神里透着坚定,“我就是想试试,用我的国际视野和专业知识,能不能让咱们的农业换个‘活法’。”
从零开始的日子里,栾冰“泡”在了田间地头。白天跟着外聘的山东技术员学种苗嫁接,晚上啃农业技术手册。为解决传统温室冬季加热不均的难题,她连续三个月蹲守在大棚里,记录传统加温模式下大棚不同位置的温度差异,以及不同温度下种苗的生长数据。正是这份近乎执拗的专注,让她带领团队研发出均匀加热的温室大棚的技术,将冬季育苗存活率从85%提升至95%,为企业节省供暖成本30%。
把论文写在田埂上的“创新工匠”
在秋实农科的“中国农业大学沈阳新民蔬菜科技小院”里,通过“校企联合研发”的模式,棚里安装的水肥一体化设备,通过精准调控、数据计算,能比传统种植方式节省用肥超过40%。这样“接地气”的创新,在栾冰的团队里已成常态,如今已累计获得《一种均匀加热的温室大棚》等七项实用型专利,《智能大棚灌溉与施肥自动化系统》等七个软著,同时获得“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(生产型)”“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主体”等荣誉。
这样的坚持,换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:3项实用新型专利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000万元,企业年育苗量近亿株,服务范围覆盖黑吉辽、京津冀等区域。更关键的是,农民的腰包鼓了——在新民市大民屯镇,采用工厂化育苗技术嫁接的黄瓜苗,缓苗速度快,根系强壮,黄瓜亩产提高20%,菜农年增收超万元。
从负债企业到辽宁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,从传统种苗到“育苗-种植-销售”全产业链,栾冰用11年时间诠释了什么是农业工匠精神——那是蹲在大棚里记录数据的专注,把论文写在田埂上的坚持,更是带出一支“带不走”的乡村振兴队伍的胸怀。
沈阳日报、沈报全媒体记者 刘东/文 王雁/摄
金御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