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讯员 江萱 扬州日报记者 杨宝岭
10月15日早晨7点,薄雾尚未散尽,江都区丁伙镇的廷丰农牧养殖场内已是一派繁忙景象。37岁的养殖场负责人翟飞完成消毒、巡场等例行工作后,走进实验室,开展鸡饲料原料的无抗化实验。
在这家养殖规模达7.5万羽鸡的大型养殖场,既听不到鸡鸣声,更嗅不到刺鼻的鸡味。面对记者的疑惑,翟飞停下手中的活,笑着揭开了谜底:“咱们鸡场早就‘鸟枪换大炮’,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啦!”
在翟飞的带领下,记者走进监控室。监控大屏上,饲料房、鸡舍、库房的实时画面清晰呈现:饲料房里,新鲜玉米、豆粕正被电脑配料机按精准比例混合,通过中央输料线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鸡舍;恒温系统将鸡舍温度稳定在25℃,层叠式鸡笼里的蛋鸡正悠闲地啄食;刚产下的鸡蛋顺着传输带平稳滑行,从鸡舍直达装箱工作台。
翟飞是丁伙镇锦北村人,2014年从扬州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,考入太仓市畜牧兽医站,成为一名技术员。2016年,事业刚起步的他遇到了人生的重要抉择——父亲从鞋服加工行业转行做畜禽养殖,因缺乏专业知识走了不少弯路,多年的积蓄眼看就要付诸东流。“不能让父亲的辛苦白费,我必须回来!”他毅然辞掉了“铁饭碗”,回到村里接下了这个“烫手山芋”。
刚接手时的养鸡场,设备老旧得转不动,鸡粪堆在角落发臭。面对如此糟糕的局面,翟飞意识到,传统老旧的养殖模式根本扛不住市场风险,智能化才是养鸡场的出路。
可改造之路布满荆棘,新设备的运行逻辑与传统养殖经验完全不同,就像“从蹬自行车突然换成开跑车”,难以适应。那段时间,翟飞成了鸡舍里的“常客”。白天,他蹲在自动化设备旁,从参数调试到系统操作,每一个按钮都反复琢磨;晚上,他抱着设备说明书和专业书籍研究,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,就向母校的导师请教。培训员工时,他更是手把手教学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如今走进翟飞的养鸡场,昔日的脏乱景象早已不见踪影。4栋鸡舍、1栋育雏舍整齐排列,空气中没有丝毫异味,反而弥漫着艾叶与玉米的清新气息。
“现在养殖7.5万羽鸡,只需要两名饲养员。”翟飞带着记者走进鸡舍,指着中央集蛋系统介绍,清粪、温控、喂料等工作全由机器自动操控,真正实现了“人管机器,机器养鸡”。
9年创业,翟飞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:养殖规模从最初的不足1万羽扩大到7.5万羽,设施面积从600平方米增加到8000多平方米,自动化率达97%、物联网覆盖率达85%,2024年实现年产鸡蛋1100多吨、产值1500万元。
生意红火后,翟飞没有忘记乡亲们,一心想着带动大家共同致富。
2019年,他投入150多万元引进有机废弃物智能发酵设备,将曾经的“污染源”鸡粪,转化成了富含微生物的生物肥料。“这肥料好得很,经过70℃高温发酵,不仅没有臭味,还能改良土壤,现在每天生产12吨到15吨都供不应求。”翟飞说,这些生物肥料优先供应周边村民,锦北村及附近的苗木种植户、果蔬大棚主都是常客。“用了翟飞的发酵肥,我家草莓的甜度提高了,产量也涨了一成多,一年能多赚好几万!”提起这事,村民们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。
除此之外,翟飞的养鸡场还成了村里的“就业岗”。目前养鸡场的8名员工中,有6名是锦北村及周边的村民,他们不仅能拿到稳定的工资,还能兼顾家里的农活。
“我养鸡就图让大伙儿吃得安心,投入品溯源、免疫程序、消毒消杀,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松懈!”谈及未来,翟飞表示,他不仅要把安全优质的鸡蛋端上全国消费者的餐桌,还要把生态养殖、循环农业的路子越走越宽,带着更多乡亲一起增收致富。
点评
江都区副区长王赛:近年来,江都始终把培育“新农人”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抓手,为“新农人”搭平台、强技能、优服务,培育出了一批先进典型,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。
翟飞返乡创业,发挥自身特长,推动循环农业产业创新发展,在智能化蛋鸡规模养殖、畜禽固废无害化处理技术开发、生物肥料推广及销售等方面闯出了一片新天地。他身上充分体现了新时代“新农人”的责任担当和浓浓的乡土情怀。
下一步,江都将围绕“新农人”队伍培育,进一步建强人才库、壮大联合会、讲好“新农人”故事、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,计划到2027年培育“新农人”200人。
金御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