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二十年,我还守着一个愁……”日前,在“百戏入皖·星耀合肥”活动的后台,著名豫剧演员、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汪荃珍手比兰花,为大家唱起豫剧《风雨故园》选段。声音勾勒出无尽孤寂,顷刻间,她仿佛化身朱安——那位在鲁迅生命中沉默而坚韧的女子。
“百戏入皖·星耀合肥”名家名角名剧惠民展演正在合肥火热上演,名家云集,星光熠熠。活动期间,汪荃珍受邀而来,在接受本报专访时,她娓娓道来与戏结缘的半生,以及地方戏曲之间的“兄弟情”,言语间满含着对戏曲艺术的深情。
汪荃珍展示豫剧《风雨故园》选段。合肥日报-合新闻见习记者 田星星 摄
女性三部曲:为时代女性立传
在汪荃珍的艺术生涯中,《香魂女》《风雨故园》《刘青霞》这三部作品被誉为“女性命运三部曲”,是她倾注心血,用生命体验熔铸而成的舞台作品。
谈及这三个性格迥异、时代不同的女性角色,汪荃珍眼中闪烁着创作的光彩。她坦言,塑造这些角色时,她将自己的人生感悟深深融入其中:“这三个女性角色虽说时代、命运不一样,但骨子里都有股‘不服输’的劲儿。”
《香魂女》中的“香香”,是那个不幸却又争强好胜的女企业家。汪荃珍与她几乎达到了灵魂共鸣的境界。
而对于《风雨故园》中的朱安——鲁迅的原配夫人,汪荃珍则调动了更多的想象与揣摩。她大量查阅资料,将精力倾注于“一颦一笑上,一个眼神上,一个小的动作上”。
《刘青霞》中的“刘青霞”则是一位心怀家国、捐资兴学的巾帼英雄。面对这个有大格局的女性,汪荃珍注入的是自己对“责任”的理解。
“十年磨一戏,用自己的心血去打造出来的作品,那一定是真实的。”汪荃珍如是说。她的“女性三部曲”,不仅是对三位女性命运的讲述,更是从自我生命出发,对时代和人性进行的解读。
戏如人生:出走与回归
“我曾是戏曲艺术的‘叛逆者’。”汪荃珍的艺术道路并非一帆风顺,其中一段长达6年的“出走”,让汪荃珍至今感慨良多。
出生于河南正阳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的她,13岁便怀揣着对戏曲的热爱考入河南省戏曲学校。五年刻苦学艺,为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后来,她进入河南省豫剧一团,得豫剧大师常香玉悉心指点,迅速崭露头角,并以《香囊记》中周凤莲一角被誉为“亚洲最佳女旦角”。
然而,上世纪90年代,汪荃珍做出了一个令众人惊讶的决定:告别舞台,转入金融系统工作。但心底的空落却日益清晰。“直到重新站在舞台上,听到锣鼓点响,才明白,戏曲早已刻在我的骨子里。”她说,那六年,看似远离,实则是另一种“沉淀”。“多了这段经历,再回到舞台演绎《香魂女》里的香香,才更懂角色里的苦难与坚韧。”
最终促使她回归的,是那份“放不下”。“一是放不下豫剧,哪怕多少年不唱,那旋律、那台步,一琢磨就浑身痒痒;二是放不下心里那点不甘,总觉得还没唱够,还没把活儿练到家;三是放不下老戏迷……”汪荃珍说。
美美与共:地方戏的“兄弟情”
此次来到合肥,在“百戏入皖·星耀合肥”活动中,汪荃珍又多了重身份——中华戏曲传承推介官。她说:“我觉得身上的责任重大。安徽合肥能够把全国不同的剧种引进来,让各地的戏曲同台绽放,做得非常成功!”
谈及豫剧、黄梅戏等地方戏曲的关系,她用“兄弟情”来形容。
汪荃珍认为,豫剧体现了河南文化中坚韧担当的根性和质朴鲜活的烟火气。
从事戏曲50多年的汪荃珍,对于旋律婉转、故事温情的黄梅戏亦不吝赞美。“黄梅戏就像小桥流水,细腻柔软,它特别会用‘温情故事’传地域特色。”
相互借鉴,美美与共,在汪荃珍看来,戏曲的“兄弟”之间,在守住独特根脉的同时,取长补短,才能携手走得更远。“豫剧能学黄梅戏的‘柔和巧’。”她分析道,“豫剧多偏刚劲,多加点儿柔,人物表达就能更细、更活,年轻观众更易接受。”
“幸福是什么?幸福就是有观众来欣赏我们的戏曲!”一段《风雨故园》唱罢,汪荃珍面容上带着酣畅、不舍与欣喜。这复杂的神情,是有感于50多年的艺术人生,也源于对戏曲艺术最动人的回响。
合肥日报-合新闻记者 张玉莲
金御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